管理世界

MANAGEMENT WORLD

  • 推动变革还是维持秩序:领导与管理能力的非均衡发展

    王益

    <正> 领导与管理是存在企业内部的两种不同行为体系,领导要发现变化、管理变化和创造变化,而管理是制订规则、执行规则和维护规则。领导与管理互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然而现实是,多数企业的领导与管理能力不相匹配,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如何消除差异,在非均衡中寻求相对均衡,是企业领导者需要高度关注和熟练调节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3年10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84 ]
  • 关于“通缩出口”论的检验:中、日、美三国比较

    孙立坚,江彦

    本文的目的是根据价格传递效应的理论,通过考察中、日、美三国间进出口价格的相互影响来检验是否存在中国“通缩出口”的现象。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稳健性(robustness),论文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创新的努力:首先,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不再是只依赖对数据要求苛刻的古典最小二乘法来做参数估计,以免造成“虚假回归”的问题。注意到数据本身的序列相关、异方差、结构变化和非线性等特征,我们还分别采用了工具变量(IV)、虚拟变量(DM)、一般矩(GMM)、向量自回归(VAR)和误差修正(ECM)等比较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中国“通缩出口”论假说的真伪性。其次,代理变量界定及其数据的设计。由于数据本身的不稳定性、数据不全或某些重要的概念缺乏对应的数据,所以,论文运用了ARI-MA的动态预测模型来完善数据,以减少其他数据加工的方法所带来的严重性的估计偏差问题。鉴于上述比较严密的实证方法,我们得到两个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主张中国“通缩”输出论是基于传统的“支出转移效应”的宏观分析视角,但忽略了进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等微观要素,所以,这种主张不符合数据反映的现实情况。其次,一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制约汇率和外国价格对本国价格的传递效应,这一特点是现有的价格传递效应理论,即支出转移效应和商品价格?

    2003年10期 6-1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351 ]
  • 通缩≠降价——兼谈”中国输出通缩”论

    王奔

    本文从3个方面分析了关于中国输出通缩的观点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缺乏根据:一,通缩和降价根本是两个不同的经济现象;二,人民币在现行制度下不存在输出通缩或降价的机制;三,市场扩大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实现所产生的物价水平下降是有利于各方的好事,与输出通缩或降价无关。

    2003年10期 20-2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5 ]
  • 国际资本的流入结构和政府间FDI的激励竞争

    钟伟,覃东海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在结构上发生了根本变化,FDI取代银行贷款和官方资本流入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外部金融资源。发展中国家纷纷运用财政和金融等政策激励乃至规制变革等手段,互相竞争以激励FDI的流入。它们相信FDI不仅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为引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FDI较低的波动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威胁或在危机爆发时降低危机的破坏性。而经验研究表明:国际资本的流入构成与引资国政府FDI激励政策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一国的政府治理效率可能更为重要。本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一国政府若希望改善其国际资本的流入结构,应关注政府间FDI内流的激励竞争的底线和相互协调,同时应对本国经济特质及政府治理效率予以足够关注。

    2003年10期 24-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412 ]
  • 我国两岸三地对美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一项基于数据的分析报告

    张一弛

    本文从国际投资理论和组织战略理论出发,运用美国商务部的官方统计资料,对1974~1994年间我国两岸三地对美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跨国投资的第一次浪潮中,两岸三地的对美直接投资行为尽管在时间进程、投资者类型和不同类型投资者对进入模式的使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兼并与收购是两岸三地对美直接投资最主要的进入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两岸三地对美直接投资的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

    2003年10期 33-3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415 ]
  • 土地制度的供求冲突与其改革的框架性安排

    周天勇

    中国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工商业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对土地制度的供给及其功能提出了特殊的需求。就目前来看,两种公有、高度集中和行政色彩较浓的土地所有和配置制度与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特别是土地集体所有的虚无性衍生出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框架性安排:土地的两种公有制并轨,国家拥有所有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分解国家所有的占有、使用、处置等权力,实行较长的使用年期财产权制度,农民和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年期财产与社会保障挂钩,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管理主要用来弥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缺陷。

    2003年10期 40-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2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4 ] |[阅读次数:300 ]
  • 我国城镇土地收购储备的动因、问题与对策

    王小映

    本文阐述了我国体制转轨和经济社会转型期间城镇土地收购储备的动因,分析了我国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作者认为,我国城镇土地收购储备是在城镇经营性存量划拨土地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土地市场化改革方式,同时也是政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实现集中供地、全方位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践中,应当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维护土地市场化秩序的公平、公正;完善专门法律法规和操作性规范,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制定土地收购储备用地目录,限定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完善相关公共选择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土地收购储备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完善土地登记和地价评估体系,建立自我约束的风险管理机制。

    2003年10期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349 ]
  • 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

    钱忠好

    基于净收益最大为基础的土地资源利用私人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的不相一致是政府实施土地利用干预政策特别是农地保护政策的重要原因,但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内含的不完全性往往导致政策失灵。实施积极的农地保护政策是中国政府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但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征用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农地保护政策尽管对保护我国有限的农地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其原因就在于农地保护政策目标出现偏差及农地保护政策执行具有不完全性。要切实实现土地资源的社会最优配置,就必须在理顺国家经济关系的同时,采取诸如修正农地保护政策目标、完善农地保护政策执行合约、强化农地保护政策执行机制等措施。

    2003年10期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3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5 ] |[阅读次数:395 ]
  •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高尚全,尹竹

    反垄断的重点是反行政垄断。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社会资本引入垄断行业;尽快建立新的监管体系,加强对自然垄断业务的有效监管;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垄断行业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2003年10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248 ]
  • 制度的预期与结果:中国电信业市场改革历程分析

    朱旭峰

    为了分析20世纪末的中国电信业市场改革的制度变迁过程,本文建立了关于制度预期与结果的四原则框架。其核心问题是制度所产生的结果为何总是背离制度制定者的预期。本文指出制度应该尽可能满足“设计完备”、“标准唯一”、“选择充分”、“执行有效”等4个原则,但是,为了满足这样的原则,需要消耗巨大的社会资源,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完全满足这4个原则,将会造成非最优制度的实施,从而造成社会福利非最大化。运用此分析框架,本文勾勒出10年前中国电信市场管制的改革的历史轨迹。

    2003年10期 78-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396 ]
  • 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态势及营销战略选择——兼论跨国公司在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我国家电企业的营销战略

    吴晓云,袁磊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加入WTO后中国家电业面临的新机会、新挑战及自身的优势与局限;通过对国际跨国家电企业在中国所实施的市场营销战略的比较和研究,从中总结出对我国家电企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从根本上摆脱目前国内家电市场“价格大战”对该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我国家电产业发展的营销战略模式,实现我国家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3年10期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4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523 ]
  • 关系营销在中国的文化基础

    庄贵军,席酉民

    本文从中国文化或文化心理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关系营销的基础。基本结论如下:中国的人际关系行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本身;关系营销是中国人人际关系活动向市场活动或经济活动渗透的一种自然取向,因此,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中国的关系营销与西方的关系营销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有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内涵,这为关系营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关系营销的一些问题(如操作性问题),有可能通过对于中国文化中关系行为的研究得到解决。

    2003年10期 98-10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1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7 ] |[阅读次数:351 ]
  • 异质人才的异常激励——北京市高科技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文魁,吴冬梅

    本文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激励理论和玛汉·坦姆仆的知识工作者激励模型为理论指导,以北京市软件企业和生物制药企业为本市高科技企业的代表,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得出了高科技企业知识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向高科技企业和政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政策建议。

    2003年10期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5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0 ] |[阅读次数:316 ]
  • 论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

    陈高林

    家族制管理,在企业创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必须让位于现代企业管理,但家族制管理的实际变革遭遇到重重困难。本文根据我国企业转变家族制管理的实践,分析了变革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障碍,总结成功企业完成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的经验,对当前推进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2003年10期 115-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317 ]
  • 企业变革是如何实现的?——一个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个案分析

    秦志华

    企业活力的依托在于机制,企业机制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技术工具,而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客观结果,通过企业控制权的归属方式集中体现出来。因此,进行企业机制变革,必须从企业利益结构出发,创造条件改变企业成员之间的博弈均衡状况,从而促成企业控制权的转移。本文以一个样本企业为例,通过考察该企业从兴旺到衰败、从衰败到再生、从再生到面临新风险的过程,探讨了企业机制转变的条件、动力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2003年10期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442 ]
  • 国企高级管理者的监督约束:基于东方锅炉股票贪污案的分析

    刘建成

    我国国企采取委托—代理制,经营者由国家任命或聘用,这样在企业改制中容易出现对代理人监督约束不健全,导致代理人行为短期化,甚至不按照国家和股东意愿来经营国有和其他股东资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因此,在以代理制为实质的公司结构中,必须建立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约束机制。本文以震惊全国的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贪污案为例,以委托—代理和人性假设理论为指导,从不同侧面对国企高级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机制进行分析,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为我国国有企业高级管理者监督约束探索有效的途径。

    2003年10期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63 ]
  • 关于渐进改革进程中财政体制演进原理的思考

    吕炜

    <正> (一)现行财政体制面临再度创新的一般性阐述 纵向审视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尽管财政政策不断有所变化连带地也引起了一些体制性的小调整,但从体制变迁角度加以界定,迄今为止财政体制只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即1978~1994年实行的是以松动计划管制为目标、以财政退让为取向、明显带有过渡特征的财政体制变动;1994年至今实行的是以服务市场机制为目标、以财

    2003年10期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96 ]
  • 信用衍生品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作用及其实施策略

    魏明,王琼

    <正> 信用衍生品(credit derivatives)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规避信用风险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它在保留资产的前提下,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使得信用风险管理第一次拥有了和市场风险管理同样的对冲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的报告,2002年全球信用衍生品交易已经达到

    2003年10期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364 ]
  • 新形势下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取向

    张洪涛

    <正> 保监会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提出,与传统保险业相比,现代保险业不仅包括经济补偿功能,还包括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这是对保险业功能的新界定,也说明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运用是现代保险企业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大主导业务,且保险资金运用业务日益成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用足现有政策,再造间接入市 目前,保险资金可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

    2003年10期 143-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32 ]
  • 资源、能力、外部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的整合研究

    杜慕群

    <正> (一)资源基础理论历史发展沿革与研究回顾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引起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造成战略制定跟不上外部环境的变动,也使战略焦点专注于企业外部定位的论点,逐步受到挑战,因此,许多学者与管理界人士逐渐将战略的焦点从传统外部定位(Positioning)移转到企业内部的独特资源上,认为组织特有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基础(Collis and Montgomery,1995)。战略的基本问题不再是进入什么市场或发展什么产品而已,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企业应如何发掘、创造及

    2003年10期 145-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3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0 ] |[阅读次数:378 ]
  • 资源耗竭型企业分类退出模式选择问题研究——以煤矿企业为例

    张青,慕国庆,颜昌军

    <正> 根据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结合资源耗竭型企业的实际,从战略角度寻找资源耗竭型企业有效的退出途径,探索这些企业的重建之路,无论对资源耗竭型企业本身的发展,还是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衰老型煤矿企业分类退出为例,研究资源耗竭型企业退出问题。 本文的煤矿企业分类退出,是指将煤矿城市、煤矿企业、

    2003年10期 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346 ]
  • 现代企业的存亡之道——信息化带来的全面挑战

    宋远方,成栋

    <正> 在1999~2000年互联网产生的泡沫将整个IT业带入了低谷,直到今天美国经济依然受此影响没有真正复苏,人们对所谓新经济嗤之以鼻,对.com公司避之惟恐不及,尤其是在企业信息化大量失败案例的阴影笼罩之下,谈所谓企业的存亡之道乃信息化,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今天人们对于企业发展和永续经营开出的良方有:企业应该有一个杰出的、富有魅力、有眼光的领导者;或者说要有正确的价值组合,要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003年10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21 ]
  • 面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理性抉择——《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评介

    靳江好,王郅强

    <正> 危机事件自古有之,自从人类进入社会以来,就开始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和社会灾难的挑战。随着人类对不同危机现象的社会规律的深化认识,作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危机管理也变得愈加重要和突出了,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引发了社会系统全

    2003年10期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00 ]
  • 下载本期数据